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010-88287870
技术市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技术市场 >> 浏览文章
常用口服降糖药临床评价
浏览次数:1148次 更新时间:2015-06-30

口服降糖药物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降糖药物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代谢途径,决定了每种甚至每个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对目前我国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的作用特点、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阐述,供临床医生参考。

  二甲双胍:双胍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拟定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二甲双胍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1%2%,并可使体重下降。UKPDS试验证实,二甲双胍还可减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是诱发乳酸酸中毒。因此,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或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1.73 m2)-1、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在造影检查使用碘化造影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

  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药物可以使HbA1c降低1.0%2.0%,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目前,在我国上市的磺脲类药物主要为格列苯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患者依从性差时,建议服用每天1次磺脲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目前在我国上市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临床试验显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以使HbA1c下降1.0%1.5%。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单独使用时不会导致低血糖。体重增加和水肿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同时,该药物的使用还与骨折和心力衰竭(心衰)风险增加相关。在有心衰[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Ⅱ以上]的患者、有活动性肝病或氨基转移酶增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者、以及有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的患者中应禁用本类药物。因罗格列酮的安全性问题尚存在争议,其使用在我国受到了较严格的限制。

  格列奈类药物:为非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我国上市的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本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可将HbA1c降低0.3%1.5%。此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应用(磺脲类除外)。格列奈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发生频率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糖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以糖类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国内上市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使HbAlc下降0.5%0.8%,不增加体重,并且有使体重下降的趋势,可与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或胰岛素合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DPP-4抑制剂: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而减少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在体内的失活,增加GLP-1在体内的水平。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目前国内上市的DPP-4抑制剂为西格列汀。包括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在内的临床试验显示,DPP-4抑制剂可将HbA1c降低0.5%1.0%DPP-4抑制剂单独使用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不增加体重。




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医药化工专业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1号
电话:010-88287870 传 真:010-88287870 京ICP备15033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