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药市场大事件分类汇总与透视 |
浏览次数:1588次 更新时间:2016-12-21 |
盘点2016国内新药市场大事件分类汇总与透视自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政策实施以来,创新药发展迎来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几乎所有药企都提出了“创新”目标,积极布局新药领域。另一方面,得益于行业和企业的日积月累,大批创新药领域的成果开始集中显现。可以说,这是创新药最好的时代。 本文梳理了2016年国内新药市场的六大主题并对相应领域呈现的趋势进行了述评。 主题1生物药产能标志性事件
◎5月,喜康生物 全球首个符合国际标准的模块化生物药物工程落成,将规模化生产生物类似药及单克隆抗体。 ◎9月,药明生物 投产目前已知的亚洲最大使用一次性反应器的生物制药灌流生产车间。 ◎10月,三生制药 宣布旗下3万升生产线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单抗生产线,涵盖从细胞系、培养基、原液到制剂(多种剂型和规格)。 述评 据《医药经济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7家企业(未名集团、华兰生物、尚华医药、喜康生物、药明生物、三生制药、东曜药业)宣布在国内正在建设或已经投产生物制药大规模生产基地,总规模几乎均达到了上万升,另外还有相当多数量的生物药企业在自建生产基地。记者了解到,这些企业投资建设大规模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是看好国内生物类似药以及单抗市场发展前景,其中有部分企业还将计划提供生物药CMO服务。 随着生物药研发热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近年来国内生物制药生产能力急剧增加。初步数据测算,目前国内有约150家生物药生产工厂可以生产用于临床开发的生物制品,中国生物药总产能将超过160万升,其中绝大部分增长的产能由本土企业贡献。 不过,GEN网站在一篇分析中国生物药生产的文章对上述现象表示出了担忧。该文指出,目前生物药在中国才刚刚起步,企业绝大部分生产的仍然为生物类似药,但由于缺乏相似性检测、严格的欧美GMP标准以及临床对照性试验,严格意义上甚至不能称之为类似药,未来中国生物药企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主题2国际化路线标志性事件
◎7月,绿叶制药 2.45亿欧元收购瑞士Acino透皮释药业务。 ◎7月,复星医药 12.6亿美元收购印度仿制药企Gland Pharma,创下中国药企最大海外并购记录。 ◎11月,康宁杰瑞 KN035重组人源化PD-L1单域抗体Fc融合蛋白注射液通过FDA审评,获准在美开展临床研究。 述评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国内药企海外并购超过1亿美元的交易近10起,数量与规模都较前几年大大提高,到海外市场并购标的成为国内部分有实力的大药企寻求利润增长点的新选择。有分析机构指出,生物医药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投资并购最为活跃的三大行业之一,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医药企业在有实力的PE/VC帮助下进入海外并购布局中,以获得国际化发展。 另一方面,不少以创新见长的国内研发型药企提出“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在以国内市场为主要阵地的同时,兼顾开拓欧美市场,中美同步申报新药。以百济神州、亚盛医药为代表的一批创新药企业已在中美/澳同时开展临床试验,并获得了良好的初步数据。 欧美国家新药审批制度与支付体系都较为成熟,打入这些市场也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对于国内创新药企业而言,走出国门有望使产品加速上市,使资本方尽早获得投资回报。另一方面,获得其他人种的临床数据也更有可能使企业得到一些潜在的海外合作机会,有助于其在国际市场上为新药进一步开发找到投资或合作伙伴。11月发布的《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中也明确提出,“支持企业建立跨境研发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掘全球创新成果。鼓励开展新药国际临床研究,实现创新药走向国际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 主题3License-In/Out标志性事件
◎1月,正大天晴 与强生达成独家许可协议,将一款抗乙肝病毒临床前创新药物中国大陆之外的国际开发权许可给强生。 ◎9月&10月,再鼎医药 引进TESARO口服RARP抑制剂中国区权益,以及葛兰素史克两个抗炎类新药项目全球权益。 ◎12月,恒瑞医药 1.02亿美元引进Oncolys研发的溶瘤腺病毒产品OBP-301中国区权益。 ◎12月,派格生物 辉瑞将在研产品葡萄糖激酶激活剂(GKA)类药物中国区权益授权本土创新药企派格。 述评 过去,本土药企和海外药企往往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的形式进行合作;最近几年,两者之间的合作模式变得更加灵活,以项目转让和买进为主要形式的交易越来越活跃。《医药经济报》记者在梳理时发现,2016年,传统药企与创新药研发型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许可类”交易,已公开的数据显示交易总额为2000万美元至1.2亿美元不等。其中,中国药企引进的海外在研产品多集中在肿瘤治疗领域,其他疾病领域还包括糖尿病、炎症等。 据来自汤森路透的专家介绍,全球医药行业的交易和并购在最近的5年间,主要以“许可类”交易为主,肿瘤领域依旧是跨国企业(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MNC)关注的焦点。相比临床阶段的标的,MNC更青睐处于Discovery阶段的项目,体现了大型公司对新靶点及新技术的渴求以及未来投资的新趋势。不过,国内趋势略有所不同,国内引进的产品大部分处于临床Ⅱ期,仅有少数处于临床前阶段,可以看出国内药企在选择项目时还是比较谨慎。 主题4活跃的资本标志性事件
◎8月,基石药业 完成1.5亿美元A轮融资。 ◎11月,贝达药业 正式亮相深交所创业板,成为国内首家登陆A股资本市场的创新药企业。 ◎11月,信达生物 完成2.6亿美元D轮融资。 述评 在医疗服务投资整体遇冷的背景下,2016年资本市场对于新药的热情依旧不减,从年初到年末,创新药企业融资记录被一路高涨的数字不断刷新。已具有一段发展历史的创新药企陆续将产品推进临床试验阶段,开启新一轮融资步伐,与此同时又有不少新成立的企业获得资本垂青加入创新药研发大军。而作为最早从事新药研发的企业之一,贝达药业则在各方的期许中顺利上市,这也为中国创新药企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参考意义。 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以基石药业为代表的主动型新药研发投资开始在国内亮相。建信资本董事总经理王进曾撰文指出,“美国很多顶级生物科技创投公司偏好主动型投资,比如三岩投资公司更多地通过组织科学委员会,预测未来发展方向,然后再寻找顶级科学家,一起创办公司,并且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资金,管理上的支持。” 随着新药企业估值越来越高,以及研发产品趋于同质化,未来投资机构可能会更倾向于主动型新药研发投资,以“种庄稼”取代“打兔子”。 主题5扎根中国标志性事件
◎3月,礼来 礼来和药明康德宣布,在中国共同开发、生产及商业化一款全球首创的小分子口服降血脂新药。该药物将在中国与全球同步进行开发和生产。 ◎6月,辉瑞 在华投资3.5亿美元建设其亚洲首个生物技术中心。 ◎11月,默克 总投资1.7亿欧元的南通制药基地正式落成,同时将在该基地附近投资8000万欧元建立生命科学中心。 ◎12月,吉立亚 投资杭州医药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这也是吉立亚(Gilead)在中国内地唯一的本土化研发和生产基地。 述评 裁员、换帅、出售非核心在华业务,2016年对于外资药企中国市场而言无疑是动荡的一年。在国内产品线面临青黄不接的危机,以及新药定义“全球新”政策的大背景下,将创新产品尽快引入中国市场,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据CDE官网数据显示,截至12月2日,已有60个来自外资药企的产品拟纳入药品注册优先审评程序。
从今年在华布局来看,外资药企对于中国市场关注的焦点,有从“销售端”前移至“研发端”的趋势。比如中国研发中心开始着眼于中国地区特有疾病,以及同步在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研发等。外资药企尝试通过各种创新合作模式推进本土化,也是今年的一大亮点。 主题6产学研转化标志性事件
◎3月,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杨青教授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DO抑制剂海外权益有偿许可给美国HUYA公司。 ◎11月,华西医院 华西医院将开展全球首例CRISPR人体试验。 ◎12月,北京大学药学院 北京大学药学院课题组发明病毒直接转化疫苗新技术。 述评 随着业界对新药源头创新期待的提升,科研人员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6年,中国科研工作者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产学研转化的势头愈发强劲。国内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共同探索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打造产学研成果转化平台。
不久前“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三五”总体组名单出炉,桑国卫继续担任该专项“十三五”技术总师。据他透露,“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将围绕一条主线(产品技术)、两个维度(战略需求、民生现实需求)、三种能力(自主创新、转化应用、国际竞争)的发展思路实施。“我们的愿景是,到2020年‘十三五’收官之年,我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品质量全面提高,供应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医药工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
■编辑 余如瑾 |
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医药化工专业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1号
电话:010-88287870 传 真:010-88287870 京ICP备15033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