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010-88287870
培训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培训信息 >> 浏览文章
关于线上举办“2024抗体偶联药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培训班”的通知
浏览次数:258次 更新时间:2024-07-04

 

关于线上举办2024抗体偶联药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培训班”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抗体偶联药物(ADC)现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热点方向,为肿瘤治疗开启了新的篇章。此类药物是由抗体,连接子和细胞毒素三个组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利用抗体的靶向性将小分子细胞毒素递送至靶组织并释放,从而有效地杀灭肿瘤细胞,实现了抗体和小分子化学药物优势的强强联合。目前,全球已先后批准了6个ADC药物上市。

ADC概念虽简单,但理想的ADC设计却十分复杂,各组分的变化均可能对其整体造成影响。ADC的进一步发展依旧存在诸多挑战:

首先,以一甲基澳瑞他汀为毒素的ADC所使用的抗体均为非免疫型抗体,较为单一;其设计理念主要是利用抗体的靶向性将细胞毒素递送至肿瘤部位,但尚未充分考虑如何协同发挥抗体的其他治疗作用。

其次,传统的 ADC连接子设计策略仅考虑到两点,其一保证连接子结构在血液中的稳定性。其二,连接子在肿瘤组织中依赖酶及其他因素降解释放药物。但这些释药酶及其他因素往往也存在于正常组织中,会使ADC产生非特异性释药问题。

再次,ADC对细胞毒素要求较高,往往需要有效浓度在皮摩尔级别,仅有少部分毒素可被应用于ADC中;如微管蛋白抑制剂类细胞毒素MMAE和DM1,但它们只对处于分裂期的肿瘤细胞起作用。

因此,需进一步挖掘具有不同作用机制且高活性的新型ADC毒素。针对上述问题需要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和改进工作,才能设计出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新型ADC,并通过合成、表征及针对性的生物活性评价,开发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靶向治疗药物。为此我们将于2024年0815日至16日在线上举办2024抗体偶联药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培训班”,邀请业内权威专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解析,请各单位积极选派人员参加。

 

 

一丶会议安排

会议地点:线上直播

会议时间:2024年8月15-16日 

              

二丶会议主要研讨内容及主讲老师

见附件

三丶日程安排及讲课老师:

1. 抗体偶联药物研究进展

1.1癌症的概述

1.2 癌症的治疗手段

1.3 抗体偶联药物的概况

1.4 抗体偶联药物的作用机制

1.5抗体偶联药物三大组成元件的选择

1.5.1 抗体偶联药物抗体的选择——人免疫球蛋G(IgG)分子

ADC识别靶点:

1)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  2)唾液酸结合免疫蛋白(CD)  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1.5.2抗体偶联药物连接子的选择

1.5.2.1可裂解型连接子

(1)腙类连接子 (2)二硫化物连接子

(3)酶可裂解型连接子:1)肽类连接子,2)β-葡萄糖醛酸类连接子

1.5.2.2不可裂解型连接子(丁二酰亚胺-硫醚键)

1.5.3抗体偶联药物毒素的选择

1.5.3.1微管蛋白抑制剂

(1)澳瑞他汀类化合物(2)美登素类化合物

1.5.3.2 DNA损伤剂

(1)喜树碱类化合物(2)卡奇霉素类化合物(3)安曲霉素类衍生物

1.6  抗体偶联药物的研究进展

1.6.1 已上市的抗体偶联药物

1.6.2 我国抗体偶联药物研发现状

1.7 抗体偶联药物的设计思路

 

2. 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的设计

2.1 基于免疫协同机制的新型MMAE-ADC(I类)的设计

2.1.1 MMAE-ADC抗体部分的不足及免疫疗法的优势

2.1.2 基于免疫协同机制的新型MMAE-ADC(I类)的构建

2.2 基于紫外光控释药机制的新型ADC(II类)的设计

2.2.1 当前ADC连接子释药机制的不足

2.2.2基于紫外光控释药机制的新型ADC(II类)的构建

2.3 基于硝基还原酶释药机制的新型ADC(III类)的设计

2.3.1 酶可裂解型连接子释药机制的不足

2.3.2 实体瘤特异的硝基还原酶

2.3.3基于硝基还原酶释药机制的新型ADC(III类)的构建

2.4以Talazoparib作为新机制毒素的ADC(IV类)的设计

2.4.1当前ADC细胞毒素存在的不足

2.4.2 PARP抑制剂Talazoparib及其作用机制

2.4.3Talazoparib前药及相应ADC的构建

 

3.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的合成及表征

3.1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的合成

3.1.1基于免疫协同机制的新型MMAE-ADC(I类)的合成

3.1.2基于紫外光控释药机制的新型ADC(II类)的合成

3.1.3基于硝基还原酶释药机制的新型ADC(I类)的合成

3.1.4以Talazoparib作为新机制毒素的ADC(IV类)的合成

3.2 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的表征

3.2.1 二喹啉甲酸法测ADC浓度

3.2.2ADC DAR值的测量

3.2.3 ADC聚合度检测

3.2.4 ADC内毒素检测

 

4. 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的生物活性评价

4.1 基于免疫协同机制的新型MMAE-ADC(I类)的生物评价

4.1.1 细胞抗原表达检测

4.1.2 PD-L1抗体内化检测

4.1.3 ADC蛋白亲和力实验

4.1.4 激光共聚焦荧光实验

4.1.5 体外细胞毒性评估

4.1.6 外周血T细胞激活实验

4.1.7小鼠体内药效学实验

4.2 基于紫外光控释药机制的新型ADC(II类)的生物评价

4.2.1连接子-毒素载荷的稳定性实验

4.2.2 连接子-毒素载荷的紫外光解实验

4.2.3 连接子-毒素载荷的微管蛋白抑制实验

4.2.4 连接子-毒素载荷的细胞毒性实验

4.2.5 ADC抗原亲和力实验

4.2.6 ADC与细胞表面HER2抗原结合实验

4.2.7激光共聚焦荧光实验

4.2.8 ADC光照前后的细胞毒性评价

4.2.9小鼠荧光成像实验

4.3基于硝基还原酶释药机制的新型ADC(III类)的生物评价

4.3.1 连接子-毒素载荷的酶解释药实验

4.3.2 ADC体外细胞水平释药实

4.3.3ADC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4.4以Talazoparib作为新机制毒素的ADC(IV类)的生物评价

4.4.1 紫外光激活前药的生物评价

4.4.2 缺氧激活前药的生物评价

 

5. 抗体偶联药物的实验研究方法

5.1 化学实验

5.1.1材料与仪器

5.1.2化合物的合成

5.2偶联实验

5.2.1 材料与仪器

5.2.2抗体与药物的偶联

5.3表征实验

5.3.1材料与仪器

5.3.2表征实验方法

5.4 生物实验

5.4.1 材料与仪器

5.4.2 生物实验方法

附件一

 

老师介绍:

 

主讲老师:于博士近十多年的抗体偶联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经验, 在结合靶点特点设计CAD抗体偶联化合物及活性筛选,建立体外活性表征和成药性评价方法,包括抗体亲和力、稳定性及功能活性,以及抗体功能活性优化,包括抗体序列优化、人源化改造、亲和力成熟等方面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协会特聘专家。

 

 

 

四丶会议费用

1.会务费:4000元/单位(会务费包括:培训、研讨、电子版资料、视频回放、电子培训证书等); 

 

五丶联系方式

联系人:马超              

联系电话: 13240487419(微信同号)

 

 

 

 

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医药化工专业委员会

                                                                                       2024年7月1日

 

 

附件二  

   2024抗体偶联药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培训班报名表

单位名称

 

联系人

 

 

 

 

 

 

性别

职务

传真/E-mail

 

 

 

 

 

 

 

 

 

 

 

 

 

 

 

 

 

 

 

 

 

 

 

 

汇款账号:备注线上抗体偶联

单位名称:药成材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单位账号:0200316909100078392

开户行: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房山支行良乡支行

(注:发票显示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加州水郡支行) 

联系人:马超              

联系电话: 13240487419(微信同号

 

    

针对本次培训专题内容,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哪些问题?以便我们反馈给老师并到会场交流探讨、答疑解惑。

问题1、                                           

 

问题2、                                           

                                                                  

 

 




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医药化工专业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1号
电话:010-88287870 传 真:010-88287870 京ICP备15033871号